当前位置:首页手机新闻烧钱有理!打车APP软件请继续

烧钱有理!打车APP软件请继续

百事数码
2014-04-09 07:50 百度百家 0

摘要:无论在哪个市场中,资本对于创业者来说,都如同化肥一样。加少了长得弱不禁风,加多了却又会揠苗助长。我们希望的是每一个创业公司能够更多地从资本中得到积极的东西,而非因为资本而变得狂热和浮躁。

烧钱有理!打车APP软件请继续

大概是担心被当做愚人节的玩笑,快的选择了4月2日来向媒体公布自己一季度的成绩单——营收1000万,而这样一个数字的背景则是持续数月、烧去数十亿的打车软件之争的偃旗息鼓。

无论是马云关于老人难打车的思考,还是媒体持续不断的报道评论,打车软件的烧钱之局始终备受争议,但与此同时,大多数人却又乐见其成,在心中暗暗期待两家公司能够继续烧下去,甚至是一拍胸脯喊一声,“人傻,钱多,速来”。

其实,对于打车软件们来说,烧钱虽然备受业内评论者诟病,但也并非完全的坏事。

烧钱或许真的有理。

烧钱实现市场整体跃进,打车软件的烧钱大战迅速完成了市场的初期教育。在一年之前,还有人向当时方兴未艾的打车软件市场抛出疑问,烧钱什么时候能结束。而那时,以快的为例,所谓的烧钱不过是在杭州、上海两地每月26万的推广费用,甚至不及一年之后的一个零头。

相比于创立于09年的Uber来说,国内打车软件中最早的模仿者易到用车是在10年9月创立的,并且直到一年后才获得A轮融资。而那一年年末,Uber已经获得了B轮3700万美金的融资,在美国一炮打响,迅速铺到各大城市。

直到11年末、12年初,国内的打车应用才大规模出现,这里面就包括日后大火的嘀嘀。因而无论是时间上、用户基础上还是移动智能终端及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程度上,国内的打车应用们都和他们的美国师父Uber差了太多。

但是通过这样一场烧钱大战,当Uber携美国成功经验漂洋过海而来时,却发现这个市场早已经没有了它的立足之地。截止3月底,嘀嘀打车宣称77天实现用户过亿,快的则实现了日订单数623万单的成绩。而更现实的是,司机师傅们因为打车软件鸟枪换炮,纷纷换上了5、6寸屏幕的智能手机,普通用户们也纷纷注意到打车软件这样一款产品,并且尝试着使用,这样的市场教育成本固然高昂,但是资本的涌入却让整个市场迅速向前跨了一大步。

更何况,这场烧钱大战吸引了无数媒体的注意,仅央视就多次拿出黄金时段播放相关专题节目,这要是换做广告费,怕是也要比烧去的钱多出不少。

对于一个平台型产品来说,最需要的就是聚拢用户,倘若不靠烧钱来留住用户,平台的价值和效益就会大打折扣。而由于网络效应的存在,随着平台上用户越来越多,用户的平台转移成本也就越来越高,久而久之就会习惯于使用打车软件,就如同很多人抱怨不用打车软件根本打不上车一样。

或许有人会说,这些靠烧钱吸引到的用户是不稳定的,事实也确实如此,有调查显示七成的用户会因为没有补贴而拒绝使用打车软件。但问题是,不还有三成的人会用么,仅以嘀嘀的一亿用户为例,那可就是3000万啊。

所以烧钱的逻辑虽然简单粗暴,但对于市场培育期的打车应用来说,并不能算不靠谱。

烧钱完成市场洗牌

商业圈子里面有一句经典的话,老大和老二打架,最后老三死了。这一次打车软件市场也遭遇了同样的尴尬。

按易观的数据,2013年Q3,国内打车应用前五名分别为快的打车、嘀嘀打车、摇摇招车、大黄蜂和打车小秘,市场份额分布为41.8%、39.2%、9%、3.9%、2.5%。

而最近同样是易观的数据, “嘀嘀”和“快的”目前以43.6%和46.7%的比例牢牢占据打车软件前两名的位置,合计占据超过90%的市场份额。这其中,嘀嘀完成了和摇摇招车的并购·,快的则实现了和大黄蜂的整合。

快的和嘀嘀通过这样一场拼爹的烧钱大战,迅速拉高了市场的准入门槛和进入壁垒,既减少了像Uber这样潜在的强敌强势切入市场的可能,又实现了市场的整合,完成了整个市场规则的确立。

在这样一种情况下,两家即便是烧钱也可以烧得十分“默契”,2月初两家就是你涨一块,我比你多一块的较劲。到了三月,就换成了一放降低补贴,另一方立马跟进。这样一种形式某种意义上其实也是降低了内耗成本,将更多地经历投入了市场的开拓上。

同样,市场洗牌也让打车软件市场的整体用户体验处于可控阶段,降低了用户接触这样一个新产品的成本。虽然这个市场并算什么千亿级大市场,但毕竟是一个平台型的产品,平台的过于分散带来的就是用户的无所适从,哪一个平台的网络效应都无法最大化。

试想一下,如果十个司机师傅中,三个用嘀嘀,两个用快的,剩下的一人用一种公司的产品,那用户实际打到车的几率就会大大降低。毕竟,同时开两个软件已然让他们手忙脚乱了,再多用几个可就真的要命了。因而,无论对用户还是出租车司机来说,烧钱带来的市场整合都是他们选择使用打车软件的必要前提。

当然,流光在这里并不是支持盲目地烧钱,而是期待着两家公司能够在希望之中烧钱,就如同快的已然找到了些许营收方式一样。在商业模式愈发明显的情况下,一定程度上的烧钱,而非较劲,其实有利于这个市场良性的发展。

无论在哪个市场中,资本对于创业者来说,都如同化肥一样。加少了长得弱不禁风,加多了却又会揠苗助长。我们希望的是每一个创业公司能够更多地从资本中得到积极的东西,而非因为资本而变得狂热和浮躁。

不过,或许我们也真心不用拿着屌丝的薪水,操着风投顾问的心,打车软件们,如果还有钱的话,那就继续烧吧,作为屌丝用户的我举双手赞同。

意见反馈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