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百事科技互联网+一个投资老炮的自诉:P2P雷潮墙倒众人推 推倒砸死谁?

一个投资老炮的自诉:P2P雷潮墙倒众人推 推倒砸死谁?

百事数码
2018-07-13 16:46:05 互联网 0

一个投资老炮的自诉,作为一个资深投资人,忍不住要发出点声音!

一个投资老炮的自诉:P2P雷潮之际墙倒众人推 推倒砸死谁?

近来P2P雷绝对是一个接一个,60家?小意思?这个“雷”链不是今天开始,也绝不会在今天结束,有网贷、甚至有金融这个自带风险的“玩具”就不会停止。

人心惶惶,我自己也蛮紧张的,但是当看到铺天盖地的恐慌,我突然想p2p要完蛋了?难道是zf打算让p2p自生自灭了?

理智告诉我,不会!

有千万亿的资金缺口,谁来填补?中小企业或者刺激消费的个人贷款,都停下来,经济难道不搞了?国家每年6~7%的GDP增长率,难道不要了?都靠头部的几个顶尖企业来做?

试想一下,中小企业,因为融资困难做不起来,大企业的周边“空无一人”靠谁?

消费疲软,淘宝、京东、苏宁这些大电商平台做业务增长,等着靠国家或者企业给老百姓不停涨工资来刺激消费?

已经唤醒的百姓理财,也别玩了,都全部流向各种宝宝,让风险都集中在马爸爸这边?这些p2p都垮掉,让投资人血本无归,引发群体事件,然后zf来收拾烂摊子?

智商在线的,都知道答案是否定的,那么显然是希望能够p2p随着监管完善,逐步平稳着陆,去伪存真。

一个投资老炮的自诉:P2P雷潮之际墙倒众人推 推倒砸死谁?

那么来看看近期挂掉的这些平台,主要三大类:

1、不是p2p,挂羊头卖狗肉,基本属于旁氏骗局

平台建立之初就定了基调,高返,高吸金,卷钱,跑路,如唐小僧之流。稍微有点理智的人都知道这么高的收益不合理,试想一个企业就是暴力行业也做不到短短几天到几个月就翻n倍的收益,何况还愿意将之都投入到偿还“高利”贷中,支付给出借人?这显然是不可能的,那么这么高的返利从哪里来?

自然是击鼓传花,而进场的人,除了“利欲熏心”闭眼投的,绝大部分都觉得自己捞一票就走,自己不是被割的最后一茬韭菜,当突然翻船的时候,发现自己竟然还在船上,留下了悔恨的眼泪,客观的讲,“no 作 no die”,并不值得同情。

2.自融,虚假标

这个平台本身的业务是p2p,但是是不合规的,出借人的钱都进了他们的腰包,依靠发虚假标,发关联企业标,搞个“双标”存管,支持不开立电子账户就可以通过第三方通道进行出借,甚至干脆就没存管(挂个存管协议就可以大肆宣传了),这些比较明显的,钱都都进了资金池,这显然给卷钱跑路提供绝佳的可操作空间,监管明确要求必须存管,全量存管、全程存管。

而投资人对此视而不见,所以被坑也是早晚的事,再有就是虚假标,关联企业标,难道真的无迹可寻?其实一个合规的平台是必须要透明借款人信息的,所以出借人是可以要求平台方提供出借人的具体企业名的,定期抽查一部分企业,比如出现大量企业是新进开立的,或者企业控制人是与平台方控制人相关的,这些都是有迹可循的。这些都不看,倒霉也是“咎由自取”了!

3.真p2p,被大环境逼死的,再或者是被自己的投资人逼死了

这些平台在积极做着正经的生意,由于过于乐观的估计了市场,主打一些刚兑的活期产品,投资人青睐,市场利好时,平台开心,投资人也开心。

但由于预设的杠杆比较大,当告知支持随时提现随时按约定时间必定到账,其实就已经埋下了巨大的“定时炸弹”,因为当市场环境恶劣时将面临极大的流动性风险,平时1亿待收,需要借款企业预备100万的流动额度即可,而当大量挤兑的时候,却需要1个亿,那么平台报逾期也就是华山一条路了。

还有就是借款人的确遇到了按时还款的危机,比如一些受国家经济政策或者经济环境影响造成即时还款能力障碍,而投资人“神经过敏”,没有任何缓冲,而且还“火上浇油”,于是也只能宣布“良性清盘”了,平台被逼死,无人催收,投资人只能“血本无归”。

一个投资老炮的自诉:P2P雷潮之际墙倒众人推 推倒砸死谁?

当然可能还有其他情况不一而足,但是这是目前最主要的三大类情况:

其实平时都是有迹可循的,也是可以规避风险的,投资前不妨问上自己一问:

1.这么高的返利,甚至是“暴利”,难道你不慌?难道你不怕你得到了便宜,送上了本金?

2.每次都看不到签章的电子合同,甚至借款协议都没有,难道你就不怕出事,都无法证明你投资过?

3.多次甚至高额出借,难道你一点不想知道借款人是谁?真金白银砸下去,不去偶尔细化了解一下资金流向,就可以高枕无忧了?

4.连银行借贷都会逾期、呆账、坏账,难道p2p就得万无一失?一旦逾期就是平台要倒闭了?死和尚不死贫道,以为你就能及时撤出?

5.短期出借,不仅有不错的利率,还承诺赎回必还款,难道以为这些借款人给的利息是凭“召之即来”的?借款人拿到钱不要一定时间就能实现增值,就能支付约定的利息?钱真的那么好赚?

这些非常浅显的道理,有谁无法理解?我相信不能理解的是少数,所以理财真不是投下去就行了!

“投之前”的甄别、筛选,“投之中”的深入考察和悉心了解,都是“大有可为”的,也是不被“雷”的基本前提,也是可以规避大概率风向的必经之路。

再说说,为何最近集中爆了这么多平台?原因很多,我只想说一点:“墙倒众人推,砸死一大堆,推的就有你,哭死能怨谁?”

在完成甄别或者“资深”朋友甄别推荐的,再投的平台真的“骗局”的概率是比较低的,加上“投之中”持续了解,还愿意坚持投的,基本上相对靠谱的,基本上已经比较远离上文中第一类和第二类平台了。

提示:支持键盘“← →”键翻页 阅读全文
意见反馈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