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百事科技智能手机华为手机为啥这么牛?揭开幕后的神秘操盘手!

华为手机为啥这么牛?揭开幕后的神秘操盘手!

百事数码
2016-05-28 09:44:51 华商韬略 0

华为简直逆天了!继向苹果收取高额专利费后,华为又向三星宣战,在中美两国同时状告对方侵权。世界手机行业的两大霸主,接连被华为“踩踏”。

华为手机为啥这么牛?揭开幕后的神秘操盘手!
华为

而仅仅三年前,华为还是苹果“鱼肉”的对象,3年被告了54次。五年前,华为手机还在为移动运营商“打工”,生产没有技术含量的定制机。

那个时候的智能手机领域,苹果、三星是高端市场的绝对霸主,国产手机只能止步于3000元价位。

也是在那一年,革命的火种在华为悄悄点燃。一个不服输的狮子座男人,决心以破釜沉舟之势,带领华为突破巨头们的重重包围。

这个人就是华为手机幕后的操盘手——华为终端CEO余承东。十年前,他带领华为,从欧洲人手中不断夺下通信大单,一举超越爱立信,成为世界第一;十年后,他又带领华为出征,一举甩掉低端定制机的标签,成功站稳高端市场,成为世界第三。

1)征战欧洲

余承东从小就有一股不服输的精神。上小学时,有个小痞子经常到学校闹事,欺负同学,大家都不敢言语。有一次,余承东被惹毛了,从地上捡起一块砖头,往对方头上抡去,把对方的头砸破了。小痞子捂着流血的头,鼠窜而去,再也没敢回来。

这种“玩命”的情结一直影响着余承东。当初华为征战欧洲时,遇到了很大困难。作为GSM、3G技术的发源地,欧洲市场上耸立着阿尔卡特、爱立信、西门子和诺基亚等巨头,他们是压在华为头顶的四座大山。

由于没什么名气,不少欧洲人把华为当成骗子公司,甚至有媒体预言:华为想开拓欧洲市场,必定会像当年偷袭珍珠港的山本五十六一样,死无葬身之地!面对质疑和嘲讽,华为选择隐忍。

等待机会期间,一家名为Telfort的荷兰运营商进入他们的视野。2003年,Telfort准备组建自己的3G网,却发现机房太小,只能容纳两台机柜。于是,他们找到诺基亚和爱立信,希望对方为自己生产一种小型机柜,但遭到两大巨头的拒绝。

华为了解到这一消息后,马上登门拜访,提出了分布式基站的解决方案:将核心功能留在室内,其他大部分功能甩到室外,像分体式空调那样。Telfort不太相信这种方案,但也没有其他选择,只好死马当活马医。岂料仅过了八个月,积淀已久的华为就交出了令对方满意的答卷。

经此一役,华为敲开了傲慢的欧洲市场。不久后,欧洲最大的营运商沃达丰也成为华为的客户,为华为开拓欧洲市场奠定下坚实基础。而分布式基站的发明人,正是余承东。

旗开得胜,对华为来讲,自然是一件高兴的事。但要想彻底征服欧洲,他们必须战胜横在面前的巨人——爱立信。为此,余承东提出,要建立一套跟爱立信完全不一样的架构,将GSM、UMT、SLT做在一块板上(即后来的华为第四代基站SingleRAN)。

这个想法遭到很多人的反对,因为这条路从来没有人走过,投入大,技术风险高,一旦失败,可能好多年翻不了身。余承东因此面临巨大的压力。

一次,他和营销负责人邵洋、产品管理负责人一块去爬深圳的梧桐山。

路上,他问邵洋,到底要不要做SingleRAN,邵洋说成本高,不该做。他转而问另一个人,得到的答案也是否定的。那一天,从山脚到山头,五个小时的山路,余承东打了十多个电话,征询同事的意见,几乎所有人都告诉他:不能做。

可余承东的狠劲儿上来了。爬山归来后,他立刻拍板:“TMD,必须做!不做就永远超不过爱立信。”

最终,他做成了。2007年10月,华为第四代基站SingleRAN正式发布。由于技术优势明显,SingleRAN一经推出便横扫整个欧洲市场,华为的占有率从之前的3%迅速攀升至33%,挤掉爱立信成为欧洲市场的老大。

“世界上没有不可能的事情,是决心够不够大。只要是人干的事情,我就一定能干,而且要比别人干得更好。”余承东后来说。

2)临危受命

征战欧洲市场、为华为立下汗马功劳后,余承东受命发展一项华为比较弱势的业务——手机。这一工作让他真正声名鹊起。

一直以来,手机都是华为的配角。2003年,华为做手机是被逼无奈,因为不做移动终端,3G系统就卖不出去。2009年,公司还考虑过将其整体出售。

此后,随着智能手机和苹果崛起,任正非决定做自己的品牌。但此时的华为,依旧在为运营商打工,生产廉价的定制机,连自己的LOGO也只能憋屈地藏在电池里面。要想打开局面,他必须选择一名得力的干将。刚刚在欧洲市场上凯旋的余承东进入他的视线。

2011年,余承东出任华为终端董事长。上任伊始,他就面临一个内外交困的局面:

在外部,尽管华为的定制机每年有几千万的出货量,但大多数定价只有几百元,利润更是寥寥无几。更致命的是,运营商的定制机更新速度快,三个月一代产品,功能上完全不考虑用户,与现实需求严重脱节。

而在内部,华为的管理层和员工已经习惯了定制机模式,利润低但也勉强能接受,大多数人没有动力打破僵局。再加上,当时的华为手机,要品牌没品牌,要渠道没渠道,做自己的品牌机,谈何容易?

这些困难下,大部分人选择墨守成规,但余承东是个例外。从小就是孩子王的他,做事从来天不怕地不怕。在他看来,定制机再做下去,必定是一条不归路。

于是,他开始放“大招”,大幅缩减定制机比例。这个决定遭到了内部的反对,因为定制机是当时华为终端的主要业务,放弃它,业绩势必会出现雪崩式下滑。

很快,质疑声便排山倒海而来。不但本土员工质疑,海外员工也纷纷发难,不少人对余承东的做法表示不满。那段时间,余承东承受着巨大的压力,每隔一段时间,就会传出他下课的消息。很多人说,余承东快“牺牲”了!

运营商听说后,也开始撤销与华为的合作。在欧洲,15个手机定制客户最后只剩下1个,终止合作的客户包括沃达丰、法国电信等巨头。这些客户都是当初华为花大力气争取来的。尽管华为做了大量解释,说这只是战略调整,但还是失去了合作的机会。

内忧外患之下,余承东没有办法,只能死扛。尽管深受任正非器重,但余承东很清楚,在公司里他没有特权,任正非也不可能给他太多的试错机会。如果完不成任务,他只能卷铺盖走人。因此,他唯一能做的,就是逼迫自己一个任务接一个任务地啃下。

“除非是把我撤掉了,不然我就一定会坚持下去,就是这样一步步走过来的。”回忆起这段艰难的岁月,余承东说。

3)只争第一

狮子座的余承东,骨子里有一种霸气,做事要么不做,要做就做第一。

华为手机为啥这么牛?揭开幕后的神秘操盘手!
余承东

刚征战欧洲时,华为还很弱小,只能做一些小国家的单子。余承东认为,总做小国发展不了,要做就要做大国。于是,他立下了“G5×3”的目标,即进入英、法、德、意、西五大国前三名。在他的带领下,经过三年的努力,华为最终攻克了这些难啃的骨头。

入住华为终端后,在一次内部会议上,余承东提出,要用三年的时间,打造出全球顶级的手机品牌。说这话时,台下鸦雀无声,几乎没有人相信他的豪言壮语。

当天的会议,本来是要讨论2012年第一季度的产品预测,大家的目光停留在过去的标准上:四寸屏、1G的CPU、500万像素、10毫米厚屏。至于定价,必须在2000元以下。

余承东听了,怒火中烧,他说华为要做就做数一数二的高端手机,定价在4000元以上。理由很简单,手机是个哑铃形的市场,低端和高端用户最多。说到激动时,他还以珠穆朗玛峰为例,说人们只会记住第一,没有人记得住第二。

最后举手表决时,有2/3的人反对。理由也很简单,这样的手机即使生产出来,也卖不掉。因为在此之前,华为从来没有卖过2000元以上的手机。

尽管反对声很大,但余承东做高端手机的心意已决。在他接手前,华为的海外定制机虽然销量大,但定价被运营商压低至50美元。在拉美,部分运营商甚至要求华为承担全程运费。余承东对此深恶痛绝。在他看来,华为手机再这样做下去,离关门也就不远了。

他决心终结这一切。他告诉员工,华为必须从成本导向中转变过来,不能以压低产品器件规格来换取成本优势,相反要以极限标准来要求自己,务必做到“世界一流水准”。

为此,他下令上海研究所专注于数一数二的高端机研发,低端机则迁往西安。工程师们有三个选择:上海,西安,不然走人!一时间,上海飞西安的航班上挤满了华为工程师,他们的密码箱里装着待交接的产品雏形。留在上海的人,磨刀霍霍,准备大干一场。

为了让工程师们放开手脚,余承东鼓励他们大胆试错,同时最大限度地动用公司的资源,提供各方面的支持。据手机产品线副总裁李小龙回忆,仅仅为美国运营商开发一款型号为M735的手机,华为的单笔研发费用就高达数千万。

在余承东的大力支持下,工程师们不负众望。2012年,华为先后推出P1和D1两款高端手机。其中,P1定价2999,主打轻薄;D1定价3999,主打快速。这两款手机获得了不少运营商的好评,之前一直用三星、苹果手机的华为员工,也开始用上自己家的产品。

“在我余承东的字典里,没有第二,只有第一。”三年后,在华为Mate S手机柏林发布会上,余承东这样阐述自己的产品开发哲学。

提示:支持键盘“← →”键翻页 阅读全文
意见反馈
返回顶部